2002-9-27 中学体育网
关于我市居民体育生活现状的思考和研究
张银环(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摘要:我市居民体育生活日趋丰富,对竞技体育表现了极大热情。
关键词:体育生活;休闲时间;物资消费。
前言:在现代社会,体育在休闲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体育生活已经成为构成健康文明生活的重要因子。所谓的体育生活就是人们在具有体育特征的时空之中,在精神与物质上获得的总和,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市部分人口体育生活的成因,行为,时间,以及物资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我市居民体育生活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向提出几点思考,对今后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我市体育生活人口的成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体育生活的成因,也是体育生活形成的条件。它分为两部分,必须部分和必然部分。
必须部分主要指形成体育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因素与条件,如时间器材、经费等;必然部分则是指形成体育生活时与之相一致的意识形态,如体育的意识、体育的价值观念等。
闲暇时间是体育生活形成的必须条件。目前,我市人口的闲暇时间与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处在较低水平,但其中部分人已能满足他们体育生活的基本需要,此表是调查本市3000人以100人为样本取样调查结果(以下同)见(表一)
表1:
百分比 日均闲
暇时间
人群分类 每日闲暇时间
1小时 每日闲暇时间
2.5----4小时
性别 男 22.36 33.52
女 26.69 28.66
年龄 16---30岁
31---50岁
51岁以上 23.82
30.40
18.73 32.90
27.94
32.79
职业 工 人
科技教育者
学 生 24.54
33.64
23.39 33.35
24.29
30.61
对于不同分类人群来说,体育活动在他们闲暇时间所占的比重多少与他们日均闲暇时间的占有量呈现一致的趋势。
目前,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日早晚的时间里,地点多在公园,马路和家中等非体育专用场所。此表是调查本市3000人后得出的结果。(表2)表2:
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非体育运动场所 体育场所 早晨 傍晚 工间休息 公休日
地点 公园 马路 家中 单位 体育
男 14.13 18.34 14.79 17.32 10.51 34.06 13.50 7.05 1.36
女 11.39 18.59 17.03 12.34 5.49 25.21 14.66 5.88 1.20
从我市居民闲暇时间、可以利用体育活动的空间、以及前面所述的用于体育的时间情况来看,他们目前只能从事那些简单的、不需要更多的物质条件和大块时间的一些体育活动的内容。然而,同样具备了参加体育活动必要条件的城市居民,并非都参加体育活动,这说明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念的极大活力使人们产生趋向体育的活动行为。调查表明,那些促成他们体育生活的必然条件,除了自身需要的原因外,首当其冲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的作用(表3)
表3:
动因分类
百分比
人群分类 身体发展 需要的影响 广播电视
的影响 家庭的
影 响 同伴的
影 响
性别 男
女 34.86
37.03 17.62
15.89 2.16
3.83 4.82
4.51
年龄 16---30岁
31---50岁
51岁以上 23.37
30.35
16.81 17.81
16.81
14.86 3.60
3.29
2.01 8.01
3.53
2.23
职业 工人
科技教育者
学生 31.24
44.77
25.63 20.45
12.00
12.27 3.11
3.43
3.39 5.44
4.03
8.30
教育程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24.45
25.22
30.72
45.50 16.33
21.64
15.98
9.92 2.33
3.14
3.15
2.95 2.56
4.37
5.78
4.90从理论上讲学校教育应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和意识起相当明显的作用。然而本次调查的情况不尽人意,认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与接受学校体育教育有关的比例人数很低。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功绩还是令人遗憾的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的体育教师来说,前面的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2、体育活动时间与物资消费。
体育生活形成的基础之一,是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物资供其消费。
目前我市居民(16岁以上)在日常生活中能较规范的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3次/周以上)为31.39%。他们平均每周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体育活动。从总体上看,他们用于体育时间的活动量,与其闲暇时间占有量多少是基本一致的。
城市居民有65.8%的家庭在经济支出中,列入体育消费一项,该项体育消费主要用于运动服装,简易运动器具,体育书刊或票券等购置。家庭年均体育消费在20—50元之间的占有体育消费家庭总数的83%;在60—100元之间的占12.8%;在100元以上的占4.2%。体育消费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未呈明显的线形关系(表4)
体育消费
百分比 水平
经济收入 20---50元 60---100元 100元以上
日人均收入 40元以下 53.68 5.90 3.83
41—70元 56.42 8.97 2.63
71--100元 53.63 8.58 2.72
100—130元 55.04 7.84 2.13从家庭类型上来看, 以两代家庭的体育消费比例较高;从年龄上看,年龄愈低,各种体育消费水平的比例则较高(见表5、6)
表5 :
体育消费
百分比 水平家庭类型 户 年 均 体 育 消 费
20---50元 60---100元 100元以上
同代家庭 608 4.26 5.78
二代家庭 58.93 58.98 47.90
三代家庭 25.91 36.22 44.91
表6 :
体育消费
百分比 水平
年龄 户 年 均 体 育 消 费
20—50元 60—100元 100元以上
年龄 16—30岁 59.71 10.61 3.48
31—50岁 56.59 8.30 2.33
51—60岁 47.10 6.15 2.483、体育的行为及取向
人们的体育行为及其取向是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反映,它是人们体育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考察现实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一个窗口。体育行为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直接性的行为和间接性的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显露出直接性体育行为,但所选择的运动形式则以简单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散步为最
多。(见表7)
表7: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项目的选择顺序(%)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1 散 步 25.58 15.93 9.26
2 足、篮、排球 15.26 2.49 2.29
3 羽毛球 乒乓球 12.39 12.18 3.74
4 长 跑 7.00 7.10 4.86
5 气功 太极拳 4.77 4.61 2.79
6 游 泳 2.20 4.50 5.25
7 钓鱼 养鸽 0.82 1.47 2.14
8 下 棋 2.24 4.72 9.79男女两性的体育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男性的直接体育行为,除散步一项外,均高于女性,而女性的间接性体育行为,观看排球,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又明显高于男性(见图1)
33.32 女性百分比 24.03 男性百分比
21.69
13.55 11.30
4.85 8.69 9.08
3.85 6.48
1.52 2.8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年龄越小越热衷于参加或观看激烈的复杂的运动项目,年龄越大越喜欢简单和非剧烈对抗竞争的运动项目(见图2)
图2:不同年龄段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百分比情况
16—30岁
30—50岁
51——60岁以上4.我国城市人口体育生活的发展趋向
⑴ 少儿体育将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城市居民期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专业运动员的不多,但希望自己的子女将体育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的比例却很大。随着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和父母一代人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增强,城市人口对少儿体育的需求倾向会变的更加强烈。
⑵ 老年体育将出现持续不衰的趋势
据有关部门预测本世纪末我国多数城市都将成为老龄化城市,到2025年老龄人口就会达到人口总数的1/5。这种人口变化趋势势必推动老年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50岁以上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已占1/3的比例。可见随着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老年体育将会出现持续不衰的势头。
⑶ 消费娱乐性强的体育内容将受到欢迎。
喜慢不喜快是老年人的通病,然而脱俗于西方现代舞的老年迪斯科,竟能很快在老年人群中流行。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人口的价值取向当中,居第一位的是健康,第二位就是娱乐,这一顺序在性别保守僵化在年龄和职业上均无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物质生活的水平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具有城市人口物质生活水平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具有浓郁消遣性的体育项目,势必受到各层次人们的欢迎,甚至会出现“自发性”发展的局面。
5.几点思考
⑴ 要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分布规律
调查结果说明,尽管绝大多数人对竞技体育表现了极大热情,但是希望自己子女将来成为运动员的比例并不高,仅为11%。其中以工人比例为最大,其次为干部,科教工作者最小。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层次人们的社会心理认可范围和价值观念的尺度是存有差异的。应注意将运动员选材的触角伸向工人农民家庭。
⑵ 运动项目宣传比例尚需调整:
对运动项目的宣传不应拘泥于足,篮,排等项目上,应想田径游泳,中华武术等方面稍做调整,做好体育的宣传引导工作,为这些项目走向世界提供舆论支持。
⑶ 中年人的体育生活应引起极度关注。
调查表明,城市中年人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都很完整。但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中年人总数14%,低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因体育锻炼不足所造成的体质水平下降,势必给社会带来无形而巨大的损失。
原作者:张银环
来 源: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共有249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